雪上加霜
「失去了雙腳,卻站得更高」,史上第一位雙腿截肢,仍能站上世界之巔聖母峰的登山家馬克‧英格斯(Mark Inglis
凍傷的預防與處置
失溫和凍傷的發生環境與促發因子相近,而且二者常常伴隨發生。登山者應將凍傷誘發因子的防範牢記在心,並針對所將從事的活動善加準備。
失溫與凍傷常相隨而來
凍傷泛指因低溫而引起的局部身體傷害,常見的凍傷有凍瘡( frostbite )與壕溝足( trench foot 或稱浸泡足 immersion foot )。而在寒冷的環境中,當身體能量生產趕不上體溫流失的速度時,四肢的血管會反射性地收縮,減少血流,以使能量集中於軀幹;這種代償作用如果還是不足,下 一步便是失溫的發生。登山者應牢記,針對誘發因子的防範,諸如良好的保溫與乾燥、適當的鞋子、備用衣物、避免飲酒與吸煙等,都是有效預防失溫與凍傷的不二 法門。
凍傷的病徵與診斷
凍瘡主要發生在人體的四肢末端與暴露部位,如:手(指)、腳(趾)、鼻尖、耳朵與臉頰等部位,但嚴重的凍傷亦有可能向身體中心擴展。
初始凍瘡與表淺凍瘡
傷處的初始症狀(凍僵 frostnip )是刺痛,接著是麻木僵硬,患部呈現蒼白顏色;此時如加以回溫,可完全復原。如果初始凍瘡未加以處理,則會進展為表淺凍瘡,此時皮膚及皮下組織已經壞死, 皮膚依舊蒼白或稍呈灰色,摸起來冰冷但柔軟;解凍後會發紅、疼痛,一至數日後形成如同二度灼傷之大水泡﹔再經數日後,水泡乾燥形成黑色的焦痂( eschar ),如未併發感染,最後終將被新生的皮膚取代。較深的表淺凍瘡,亦有可能無法完全復原而留下疤痕。
深部凍瘡
深 部凍瘡凍結的部位擴及深部組織,包括:肌肉、神經、血管乃至於骨骼,受傷部位呈深紫色,摸起來堅硬、冰冷如一塊木頭,沒有任何知覺。這種情形即使在回溫之 後亦不會改變,患肢形成乾燥壞疽,在一段時間後會自行脫落。
壕溝足
壕溝足則是因為足部長期浸泡於接近零度的冰水中,雖未凍結,但寒冷造成厲害的血管收縮,導致組織缺氧,累積數日之後便可造成永久傷害。回溫後患處會呈現嚴 重的疼痛、腫脹,患足會長期無力,並且對寒冷敏感,此病因常見於在壕溝中作戰的軍人而得名。台灣的中級山潮溼多雨,登山者又喜歡穿著不透氣的膠鞋,是很有 可能發生壕溝足的。
凍傷的處理步驟
當凍傷還在初始症狀時,我們可以用暖暖包、烤火等方式回溫;但是一旦懷疑有凍瘡形成,回溫的步驟就很重要。
第一步:移除衣物
換下潮溼的衣褲襪子和太緊的鞋子。
第二步:考量兩個條件
要有一個安全遮蔽的處所和穩定的熱水供應源。
絕對避免凍瘡-回溫-凍傷的惡性循環。如果沒有辦法做到,那麼拖著一雙凍傷的腳走出野地求援、到醫院再處理的傷害,會比較輕些。
第三步:回溫
回溫的關鍵在於迅速加溫。在大容器桶中裝滿 40 到 42 ℃的溫水,然後將患處整個浸入水桶中央,加熱一直到患處柔軟並且發紅為止,通常需時三十分鐘左右,不可超過。加溫中及回溫後會產生劇痛,可給予止痛劑。回溫後的患者必須立刻後送,如後送費時較久,應給予預防性的抗生素
http://www1.forest.gov.tw/lib/LIB_2-4_09.asp
--
台灣這幾天非常地寒冷,阿富汗也遇到了30年來最嚴酷的冬天,已經有超過700人被凍死,許多人因為手腳都被凍壞了,醫院裡頭擠滿了截肢的病患,阿富汗當局表示,如果降雪量再不減緩,將會有更多人受害。
平常應該是黃色的阿富汗山丘,現在卻變成了一片白茫茫的雪地,阿富汗的國家災難管理局表示,今年的冬天是30多年來最嚴酷的,已經造成了760人被凍死,再加上下不停的大雪,總共有500多棟房舍被壓毀,由於許多道路都嚴重的積雪,阿富汗境內有一半的村莊對外失去聯絡。
民眾亞瑪表示,「我被大雪困了兩晚,我的家人找到了我,我就像屍體一樣被他們扛在肩上。」
阿富汗的醫院擠滿了病患,他們因為手腳凍傷被迫截肢。民眾哈珊表示,「突然間開始下大雪,我們被困了三天三夜,後來有人來救我們。」
除了當地居民死傷慘重以外,阿富汗境內也有10萬頭牲畜被凍死,讓原本就貧窮的阿富汗人民雪上加霜,阿富汗當局表示,希望寒冬可以趕快過去,如果降雪量再不降低,勢必會有更多的傷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